作者丨岳轻
编辑丨罗素
9月26号,海信电视召开了秋季新品发布会,官宣了两款RGB-Mini LED面板的旗舰产品。这让一直关注海信电视的拓品新消费感到很诧异,突然且仅仅官宣RGB-Mini LED这条技术路线的产品其实并不符合海信的风格。
因为同样在9月19号的上周五,海信还在一场业内峰会上高调宣布将向全行业逐步开放1300余项三色激光核心专利,推动三色激光显示产品普及。并同步发布了三款划时代的激光显示新品,被捧为“代表了当前高端影音产品最高水准”。
重注激光、死磕激光,才是那个让业内熟悉的海信,也是一直以来消费者对海信纠结的根源——激光这条技术路线真的正确吗?押宝它的海信是不是过于激进了?
实际上激光电视从诞生之初,就是妥协下的产物。
自2010年后,国内液晶显示面板曾一度饱受技术瓶颈的困扰,很难制造能满足量产需求的大型液晶显示屏。国内高端大尺寸电视被三星、LG、索尼等外商牢牢把控,用极高的溢价不断收割国内消费者。部分网友应该还对2017年王思聪豪掷50万购买索尼100寸电视的事有印象,就是这种大背景下最典型的案例。
但那时的消费者确实已经被大尺寸电视养刁了胃口、且自2015年左右改善住房的增加,对大屏幕电视的需求量更高。市场不得已之下选择一条“邪路”投影,这也是当初市面上曾经铺天盖地的推广家用投影仪的根本原因。
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都有记忆了。家用投影仪亮度不够、安装不便、清晰度与亮度严重影响观影体验、寿命过短且维护成本高等缺点也随着大规模出售而曝光,市场和消费者这才发现,投影这种“替代”或者说“过度”的技术路线实际上极缺性价比。
彼时的电视市场存在两种选择。第一种是等待上游的面板产业突破技术瓶颈,用大规模走量的模式逐步降低成本价,最终完成迭代。另一种则是想着,既然投影能满足消费者对大屏的需求,那只要解决掉投影的缺点、同时再把价格打到同尺寸液晶之下不就完事了?
于是在2014年,海信宣布推出全球首款100英寸的激光电视,这条脱胎于投影的技术路线也彻底成了海信未来发展的杀手锏。
海信确实没少吃激光电视“性价比”的红利。据拓品编辑实际采访的数据,在2015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,海信逐渐超越TCL、创维、康佳、海尔,一度和三星分庭抗礼,成为国内电视出货量的top2。甚至在三星逐步从中国市场收缩后,海信借助“大屏”、“激光”等关键词、有段时间成了高端品牌的唯一选择。
从海信视像的财报来看,截至2024年末,公司TV出货量高达2914万台,占全球份额的14%。并且已经连续三年位居第二,仅次于三星。在中国,海信系电视销售额占有率27.12%,前三季度位居第一。激光电视领域海信就更猛了,2024年全球份额高达65.8%,每卖三台就有两台海信。
激光路线的基础优势外加led路线的双管齐下,再加上体育营销和海外扩张,使得在100英寸以上大屏市场中海信份额高达58.8%,领跑全球。
原本这就是海信压对技术路线、赢家通吃的剧本。可万万没想到,柳树成荫了、但当初有心栽的花也开了。以京东方、TCL华星光电为首的国内面板厂商用不到10年的时间,在LCD、各类LED技术上不断突破,以极高的产能迅速摊薄了研发和生产线成本,把高端面板卷成了白菜价。
卷的到底有多狠?2017年王思聪花50万才买下索尼100寸电视,到了2020年红米推出的98寸电视就只售价2万了。再到2025年618期间,创维酷开100寸电视的价格最低已经探到4700元。
相比之下,目前海信百寸激光电视,最低的价格也得超过1万元。
这一番对比之下,海信、亦或者说激光电视,迅速的失去了市场青睐。2024年全球激光电视出货量不足500万台,仅占TV市场的1.7%,远低于OLED的15%和QLED的20%。海信虽霸占65.8%,但绝对销量仅约328万台,很难有大幅突破的空间。
其次,在高端市场海信激光电视的渗透率虽高,但近两年面临OLED与QLED的双重挤压。根据Counterpoint数据,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,售价大于2000美元的高端TV市场里,OLED的份额达35%、QLED份额为28%、激光仅12%。
糟心的数据下,市场开始审视激光路线是否存在“鸡肋”问题。质疑点核心集中在激光电视的份额依赖“大屏刚需”,但全球TV市场整体出货量2024年仅微增2%,中国市场下滑21%。 如果经济下行或消费疲软,“大屏刚需”或许会进一步萎靡。
同时根据部分市场调研和拓品新消费方面的实际采访,在消费者感知中,75寸左右的电视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观影习惯、带来最佳的观影体验。个别追求更大视觉效果的消费者,百寸也足够达成要求。那在这个区间内,从画质到价格都没有优势的激光电视自然也就没了竞争力。
技术路线被碾压、性价比不高、以及消费需求的天花板,共同组成了难以挣脱的三角杀。
海信不是没想过变通。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动作来看,第一,海信试图用“更大”的方式,来发挥激光电视的优点——譬如推出的探索X1 Ultra系列,已经拉到了150寸,首发价为9.9万、较同尺寸的LED要便宜近三分之一。第二,从今天发布会上官宣两款LED系列的产品也能看出,海信试图从“单腿走路”的困境中走出来,依托自己ULED、Micro LED的技术储备,重回主流赛道。
但令拓品新消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,在2024年财报中显示,激光路线仍然占据了海信40%的创新投入。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,海信虽然知道激光的未来渺茫,但日暮途远、不得已要撞南墙?
但其实肉眼可见的,这条路并不能走通,“更大”的应用场景实在太小。实际上拓品新消费能理解海信这一战略的意思:既然LED方向的技术能追上100寸、那我就拉倒150寸,等LED系追上150寸、那我再拉到200寸。反正面板技术突破、量产与降本都需要时间,而激光技术基本无上限,只需要打时间差即可。
但问题是尺寸越大、越高端,那受众群就越小,150寸已经是影院级产品、根本不存在大幅走量的可能。
而且不谈同价位激光产品的使用体验要远低于LED系产品,单单面板的全产业链条已经实现国产化、但激光电视使用的激光器依然有近90%依赖进口这一项,就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。如果电视市场仍像当下这么激烈竞争的话,面板将很快到达周期谷底并开启价格战,激光电视只能在挤压中彻底失去竞争力。
激光电视战略曾铸就了海信大屏霸主地位,但高成本和低适应性正不停蚕食这个光环。趁着财务数据还算稳健、市场占有率依然不俗的当下,不如重新审视技术路线与战略重心。真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态度,“霸主”也就彻底退化成了“赌徒”。